8月25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做市轉讓方式正式實施。當日,掛牌股票共成交8038萬元、1389萬股、2897筆;其中,采用做市轉讓方式的股票成交3892萬元、479萬股、2722筆,分別占全部掛牌股票的48%、34%、94%。按當日收盤價統計,做市股票平均市盈率為22.22倍,低于全市場33.20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平均市凈率3.85倍,低于全市場4.12倍的平均市凈率水平。做市股票估值水平較為合理,市場整體運行平穩。
做市股票中,成交最活躍的是中海陽,獲投資者報單數最高,共380筆;成交數量、成交金額和成交筆數均居于首位,共成交116.52萬股、735.27萬元、762筆。換手率最高的英思科技,當日換手率達9.05%。除東亞裝飾無成交外,其余42只股票均有成交。從價格波動情況來看,成交價格振幅最大的是新眼光,當日最高價28.60元,最低價7.50元,當日振幅達351.67%。漲幅最大的是行悅信息,漲幅為128.03%。
此次參與首批做市轉讓的掛牌公司共計43家,涉及做市商42家。截至8月25日,已有66家主辦券商獲得做市業務備案,82家掛牌公司召開股東大會通過了采取做市轉讓方式的決議。
有分析指出,合理公開的價格發現機制將促進新三板對投資者和優秀公司的吸引力,助力市場的繁榮發展。做市商制度引入之后,首批做市標的在良好流動性推動下,被炒作的概率也非常大。有數據顯示,首批43家掛牌公司平均凈利潤2034萬元,較掛牌公司均值高出154%,自上周被確認為做市轉讓方式后,相關概念股也聞風而動,交易活躍度居市場前列。
全國股份轉讓系統總經理助理、新聞發言人隋強表示,做市業務的實施對全國股份轉讓系統豐富市場交易方式、完善市場功能、促進市場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掛牌公司而言,做市業務將促進創新創業成長型企業估值定價體系的形成,通過做市轉讓,企業能進一步分散股權、提升公眾化程度,暢通投融資渠道。對于證券公司而言,做市業務將開啟全新的盈利模式,促使券商在推薦業務中更加注重從投資者的視角去謹慎選擇企業,更加注重通過整合業務鏈條,形成與企業共同成長的良性合作關系。
“做市業務實施后將進入為期一周的運行保障期,以驗證市場各方技術系統、業務操作的穩定性、正確性。”隋強指出,市場進入正常運維期后,全國股份轉讓系統將繼續完善各項業務流程,保障交易系統的持續穩定運行。
對于做市商來說,在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的同時,本身也可以獲得不小的差價收益。根據國泰君安證券之前的一個測算,預計2015年新三板掛牌企業將達到近4000家,市值超過1.2萬億元,其中做市商差價收入有望達到154億元,占券商行業總收入的比重將達到5%。
不過,做市商也有虧損的風險。新三板資深人士程曉明認為,每只新三板股票的做市商不止一家,且是不斷地雙向報價;如果做市商哄抬價格,它會增加做市商的買入成本,因此一般來說不會出現操縱股價的情況。對于做市商來說,賺取穩定的差價是很重要的。但是,做市商仍然存在因為資本市場行情不好而出現虧損的風險,特別是在國內目前沒有對沖機制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申銀萬國也指出,做市商的核心就在于提供估值和流動性。“做市商需要與買賣雙方交易,充當流動性提供者,很大程度上能解決交易缺少對手方的情況;另外,做市商尤其是主辦券商對其推薦公司的有信息優勢,在對公司投資價值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提供報價,再經過競爭性的報價和市場雙向選擇,推動股票價格不斷地走向公司內在和公允價值,如果錯估將給做市商自身造成損失。新三板實施傳統競爭性做市商制度,掛牌公司必須擁有2家以上(含2家)做市商,這種制度設計既引入了競爭,提高了市場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又保證了券商的做市積極性。”
在做市商交易規則方面,新三板采取了與主板市場一致的規則。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實施“T+1”的制度,即投資者買入的股票,買入當日不可賣出。而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設漲跌停限制,這為券商做市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根據股轉系統發布的相關規則,每個轉讓日的9:15~11:30、13:00~15:00為限價申報、做市申報時間。9:30~11:30、13:00~15:00為做市轉讓撮合時間。做市商每個轉讓日提供雙向報價的時間應不少于撮合時間的75%。每次提交做市申報時應該同時包含買入價格與賣出價格,且相對買賣價差不得超過5%。
(來自:金融時報)
國瑞金融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