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間市場即將啟用 15家公司上報產品方案
銀行和證券,這兩個分業監管下完全不同的業態,正在從相反的方向彼此靠近。
隨著銀監會發布規范銀行理財業務的“8號文”,商業銀行將不得不用標準化資產替代“非標準債權”,從表外向表內回歸。另一頭,證券行業卻試圖擺脫單一的場內市場,進軍場外市場和非標準化產品這片藍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中國證券業協會主導的“私募產品機構間報價轉讓系統”(下稱“機構間市場”)已經步入產品遴選階段,15家獲得柜臺業務試點的證券公司初步上報了產品方案以及交易模式。
這一機構間市場的基本設想是將券商各自的柜臺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更大范圍的場外市場,為券商開發的債權、股權、資管和其他金融衍生品提供銷售與轉讓服務。“這個市場嚴格定義為私募市場,初期的產品主要是固定收益類的。”一位券商知情人士對本報記者說。
事實上,僅僅在證券系統,試圖染指非標準化產品交易的并非只有證券業協會一家。全國性場外市場“新三板”,以及滬深股票交易所都有涉足此類產品的規劃,甚至已經邁出實質性步伐。而地方性的交易所如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等也已經開展非標準債券和私募股權的轉讓交易服務。